晚上回家买了西瓜和香蕉,想榨汁喝。终于拿出了搬家以后就没用过的榨汁杯的杯盖,没想到它顶部被醋给浸透了:在上次打翻醋袋子以后,我只清理了地面,桌子上一直懒得清洁,没想到让我可怜的杯盖遭殃了。仔细清洁了上面已经结晶了的醋,充电的触点处已经氧化得不成样子了。又翻出来充电线,插上就只闪一下就灭,以为已经坏掉了。还好大力怼上去以后,还是可以充电了。

下午电脑连着4g路由器(随身wifi),突然没网了,路由器竟然重启了。是不是因为它并不是设计成24小时连续工作的,更受不了夏天长时间连电源工作?得想个注意给它降温,决定把它包在塑料袋里,再整个放在凉水里。
先找了火腿肠的包装袋,用上感觉信号阻绝得厉害。换成了一次性手套,套了两层,再用食品封口夹子,夹紧口儿。做好以后先用卫生纸测试,放水里一点也不会湿,终于敢放随身wifi进去。
放水的容器,找了个不锈钢盆儿。上了一下午网,结束的时候掏出随身wifi,一点也不热,比裸机的时候相差至少十几度吧?试验成功了。
但是过程中还是发现信号变弱了两格,晚上把不锈钢盆换成了我拿气泡纸快递袋子叠成的一个容器,这样应该不会影响信号了。而且自己做的,容器比较低,随身wifi更能”吃水“了。

update:靠,刚写完,就听见滴答的声音。是水袋底部渗水,快递袋方案又fail了。

和往常一样无所事事地刷微博,时间线中出现的一个ID突然吸引了我的眼球,XX,我记得在头条数码新星创作营群里见到过这个名字,他怎么会出现在我的时间线里,我根本没关注多少人啊?他怎么会出现在别人的转发里,他难道变成大V了?

点开ID一看,原来他一直在做数码博主,主要做视频,已经有4000多个粉丝了。

我心里一股复杂的情绪,当时那个群里,我是最早加V的,也看过同期其他同学的创作,自认为是最出众的。没想到如今自己百十个粉丝的头条号都长草了,却有其他人真的“做出来了”。

我总借口说,微博粉丝难做,头条好得,因为分发系统不同。小白难出头。我总说,我不做视频,因为投入太大,兴趣也不在此。

可现在看到人家的ID,我真的酸了。我自诩聪明,可没有一件事踏踏实实做下来过,要么畏难要么耐不住,最后困在原地,找不到出路。可我眼中资质一般的人,就一直做,却做出来了。

我真该审视一下自己的耐心,非常严肃的看待“专注力”这三个字了。

专注力是什么,应该就是就着一件事持续思考的能力吧,刚才看群聊,xx说一篇xx文章他一年内看了500遍,我从未做过类似的事。无论是书、电影、文章,即使我觉得好的,也很少会重复看,更别提这么疯狂的多的次数。

一定是很看重思考、希望自己能对一件事有非常深、非常深的见解,才会这么如饥似渴的重复吧。

我对自己的思考、理解能力,是有信心的,可若提到专注力,我只能苦笑。一件事做到杰出水平,必然是需要艰深的探索,而我对自己的生活现状都无法专注思考,怪不得唯一自得的只有“懂很多”,又都只有粗浅的体会,无一精专。

我没有想到,专注做一件事,对于「做成一件事」,竟然真的如此重要。我说是,我不可能不知道,哪怕初中时代读《读者》,也总有鸡汤文章讲坚持的意义,可我的理解都停留在纸面上。我从没有真正从实际中体会过,专注与否给人带来的差异。

原来所有纸面上的常识,都值得我重新切身感受。

我该从哪里开始,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呢。2021年,要么就不再读、看,任何我过去未曾接触过的作品。也就是说,2021年我只读、看,曾经至少读、看过的作品。

我对新知的迷信,让我对「以前看过的」东西都不屑一顾。尤其是自认为看过一次就榨取了养分,可实际上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看过,不代表懂了。懂了,不代表有了深入的见解。

我内心的懒惰小人儿要辩解:我一开始就没想有深刻的见解啊。现在我没有,有什么奇怪的?

“不,我真的很想有。”

最近有很多变化,想记录一下:我写了个“原则”,想刻意强化一些认知。最重要的几行精简出来,做成壁纸。不经意间就能看到。都是无足挂齿的小事,但是对我有用。

这些“原则”对我有挺多影响。其中最促使我察觉自身变化的:吃饭时不看手机。这让我空余出了整段的时间,放空也好,反刍也好,总之是比刷手机带来的好处和快乐多。

最近日常大部分时间在学习,值得提的原则其二是关于学习:“学会了”不行,“会用”才行。这句话我在学习的时刻过程中谨记。这让我破天荒地、自发地,领会到举一反三这一回事。

还有几个变化是身体上的。一是又恢复隔天跑步的习惯了,大冬天是挺冷,但出门前在客厅蹦蹦跳跳,充分热身;出门后先肆意小跑几段,然后才按计划跑步,感觉就没那么冷了。

二是饮食上的,看了和菜头的《减重研究》系列,其中间歇性断食的方法引起我的注意,因为我想起被肥胖几十年困扰的姑姑,似乎就是这个办法成功减肥的。还有就是戒糖。具体我没细查,就做了一样:下午四点后不在进食。吃饭时间变成了10点前后、4点前后,两顿。神奇的事情出现了,睡前再也没饿过。而以往晚饭吃再多,睡前都会巨饿。

还有些变化是原则之外的,可能是没有安全感的缘故,现在自觉性比以前强了。起床、饭后,会自觉地坐在电脑前学习编程和运营,还挺能坐得住的,因为谨记“会用”两个字,学习效率很高。

买了一个分享各种盗版 vip 网课的 vip ,挺多有意思的课程。中午学累了,会躺着听一会亲密关系的课程。我明白了我俩走到此,诸多矛盾的根源在于,彼此对安全感来源的不同态度。

回看自己年初写的关于解决失眠的记录,还是很有用。最近失眠并不严重,但还是向往当时能自然醒。接下来该继续实践。

学习之余,会有很多想法冒出来,电脑开着就顺手写下来。也想着有空了重启博客,整理出来,对我还挺有价值的。

一本书真正对你有帮助的,可能只有几句话。但就是那几句话,给你击中灵魂的感觉。让你一下子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。当你掩卷,你知道只凭读到了这几句话,对你的生活促成了好的改变,这本书就很有价值。

以往读书,好像心理设定了一个任务,就是读完。没有刻意设任务,但确实不经意地会有。每一页都读完,就好像有一种完满的成就感。即使读到了击中灵魂的话,一下子眼前一亮,但也不愿意花时间细想,只想继续翻到下一页。

我的经验是,要想破除完满的成就感这种执念,应该改变一口气读书的习惯,每天读一点。有了这种预期,就不会着急,看到击中灵魂的话会想好好琢磨琢磨。除此以外,这种灵光还会一直在脑海里盘旋,可能是在吃饭时、洗碗时、洗澡等无关的时刻,却一下子又唤起相关的新点子,让你反复地琢磨。会让你想问题越来越清晰。

但这种不经意地回想,需要一个条件。就是不能时刻把头脑塞满,不能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,不给大脑一点休息的时间。不然,这种美妙的灵光会被堵住,无法出现。

我一直都觉得,英语一定要积累,要坚持不懈地背单词,能叫上来的单词多了,表达能力自然就强了。

可我现在发现这是个谬论。我用各种app背单词断断续续积累了多少年了,即使忘得多,可记下来的也比以前多吧。可实际上我的英语能力并没有多少长进。

外国小孩英语积累肯定不多吧,至少和他们长大后比不多,可这不耽误小孩用英语表达。

单词积累地多,英语能力就能提高,这肯定是个谬论。交流能力即使会因积累变强,那也绝对是积累的“交流能力”,而不是积累的“单词”。单词量少,只说明能叫出名字的事物少,但英语交流能力不应该被单词量限制。单词量少,有单词量少的交流方式,举个例子,即使你想不起来鼠标叫”mouse”,和别人提到的时候也可以说”a thing that is round, you use it to operate your computer”。

英语能力要多背单词,多积累才有能力交流,totally bullshit! 会不会用比较句,会不会用不复杂的从句,和掌握了多少单词没有关系。能不能大致地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,传达想法,沟通想法,这才是限制你英语水平提高的点!

英语能力应该以“能多大程度上准确表达想传达的想法”为单位进行衡量,比如想表达“今天如果不下雨就好了”,你是只能说”it would be nice if it is raining”,还是能说出”I wish it hadn’t rained today.”。

想表达“我记得你那里还有我的100块钱”,你是只能说”I remember I have 10 dollars in your place”,还是能说出”I think you still have my $100 there.”。

而不是依据单词量,能认出常用的5000个单词说明英语尚可,10,000单词就是能力出众,20,000单词就

很可能,同样测出来7500单词,但两个人英语水平却差距非常大。单词一万和两万的,英语水平差距并不大。

我还是会坚持背单词,背单词本身没有错,错得是我认为只要每天花个十分钟背单词,英语能力就能轻松提高的这个想法。

学编程这几天,我体会到一个道理:想要做好一件事,一定要让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。

拿跑步来说,很多人觉得跑步是痛苦的,别说主动跑步,即使是大学阶段,跑步和成绩挂钩,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训练。我以前也一样,每次体测都是不及格。不过现在不同了,我不仅不抗拒跑步,反而三天两头惦记着,天气不好没法跑步我就很失落。

为什么我会经历这样的转变?因为现在跑步让我感到快乐。一件让我烦恼的事情,当我发现它其实能带给我快乐,转变很自然会发生。

为什么我是在学编程的时候,重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?其实以前我也尝试学过编程,但学的过程中,我觉得很痛苦。

很早我家就有了电脑,所以我从小就被科技所吸引。不过刚买来电脑的前两年,家里并没联网,我就一直折腾系统本身。我清楚的记得,小学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 C 语言的教程。书里先教语法和概念,再让你做实例。可没学几页,就有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实例,当时课堂里还没学到这部分,我实在看不懂,想着等学校教了我再来学,但后来就忘记了。

看吧,即使是自发的兴趣,可学习过程感受到的困难,一旦让我产生抗拒心理,依然会让我放弃尝试。

这次我是怎么开始学习的呢?这次其实原本我没想去学习编程。是无意中我看到一篇帖子,“有没有推荐的编程 up 主”,好奇,点进去看,意外被一个频道圈粉,然后不知不觉就一章一章地跟着看了好多。

现在我打算花几天时间把这个系列全部看完。

其实我不清楚,这个过程我是不是在学编程呢。以我对自己的了解,当我对一件事有执念的时候,我很在意结果,我会焦虑过程。学习编程,一旦我中间学不会、看不懂,我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压力。

恰好我这两天在读一本心理学的书,如果说我最近对自己有了什么认知,那就是,当我已经压力很大、很焦虑的时候,不要自责,不要指望自责会让自己提起动力。人是因为已经有压力才会焦虑,才去拖延,以及用其他不好的习惯去躲避要做的事情。当你自责、焦虑,你又产生了更多的压力,这只会使你离真正该做的事情越来越远。

不自责?遇到问题不严肃对待?还要先想办法快乐?听着就是逃避。这种鸵鸟心态,怎么可能做好事情。其实不然,快乐地做一件事,并不意味着只能取得有限的成绩。

我想起来当初爱上跑步的过程,因为读了一本书,《爱上跑步的 13 周》。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,内容我很认同。然后我跟着实践,之后我第一次惊喜地发现:跑步原来可以不痛苦,甚至可以让我感受到了快乐。严格按照书里的计划执行,13 周后,我跑出了人生第一次 10 公里。

采用了正确的方法,跑步难道变得比以前容易了吗?其实也没有,现在跑一公里所耗费的力气,和从前觉得跑步痛苦的我相比,是同样的力气。同样的一公里,以前跑起来觉得痛苦,现在觉得快乐。以前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能一口气跑 10 公里,现在竟然能够做到。

归纳了一下,当我快乐地做一件事的时候:1. 困难可以被选择性忽视。2. 抵抗挑战的能力变强了。3. 直到瓶颈期之前,有机会在快乐做事的过程打好基础。4. 做事的收获往往不是线性,而是螺旋上升的。遇到瓶颈的时候已经打好基础,足够用所学应对挑战。5. 收获正反馈,不断加强这个正向循环。

我还想起一件事,许多时候我们说,一门学科的启蒙老师,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大。拿英语来说,许多人将自己从小对英语感兴趣,归功于小时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,培养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,而不是像另外很多偏科的小孩,从小就觉得英语是一件头疼的事情,对英语的最初印象,只有满黑板的天书,和老师喋喋不休的念咒。

当然,每个人义务教育时期漫长的读书生涯里,老师不该是学生对学科偏好的唯一决定因素,自驱力也很重要。但我还是认为,是否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,是决定学习水平上限极大的影响因素。

说回这次学编程的经历,我决定,就囫囵地学。调整预期:看不懂、学不会,对我来说是正常的。就学就行了,图个乐儿,就先在脑子里搭个框架,不求甚解。当它带给我的快乐,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,我可以再去看其他老师的教材,假装从来没学过,换种方法再学一遍。

这次,学不学得会,我不想设目标。过程中能感受到快乐,是更重要的指标。毕竟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,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。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