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时会简单记录在印象笔记的 简单的电脑小习惯,现在只是加了过程的截图,把过程完整叙述一遍,
但是,这种去 Unsplash 找了漂亮的题图,假装有人会进入到我的博客阅读,to make a tiny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, 的仪式感真的让人充满喜悦。
突然感觉到我电视柜上的 NAS 肩负着重任呀。
平时会简单记录在印象笔记的 简单的电脑小习惯,现在只是加了过程的截图,把过程完整叙述一遍,
但是,这种去 Unsplash 找了漂亮的题图,假装有人会进入到我的博客阅读,to make a tiny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, 的仪式感真的让人充满喜悦。
突然感觉到我电视柜上的 NAS 肩负着重任呀。
发现 Windows 自带的“资源监视器”,找出正在上网的程序,功能很有用。不仅可以查看哪个软件占用网速,还可以看到目标主机IP及端口。
默认的启动方式,在任务栏右键点击“任务管理器”,再点“性能”选项卡,再找到左下角的“打开资源监视器”。路径太长了,现在把它加到我的 Quicker 系统面板里。可以随时查看有没有软件偷跑后台下载/上传了。
当然,你喜欢的话,直接放在开始菜单或者桌面都一样。但需要注意快捷方式目标为"%windir%\system32\perfmon.exe /res", 后面需要加一个 /res 的参数,不然会直接打开"性能"监视器,而不是"资源"监视器。
我们总喜欢教别人做事,教别人做人。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,给正确的建议实在太容易了。
正确的建议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做。但是真的做,太难,要花时间、花精力,要努力、勤奋、坚持。而你教别人的时候,你可以直接说,你要这样,要那样。你说的永远都是正确的。别人根本没有办法能反驳你。
你说,不要去想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,专注在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上,细枝末节等到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再去做也不迟。效率最重要,机会成本最重要。
但是这时候去做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,是多么大的诱惑啊,它既可以让你得到正在努力的幻觉,它又容易做到,还不费力气。
如果真的那么会教人的话,还是教教自己吧。把自己想象成被教的那个人,问问自己现在在做哪些容易的事情,而不是你想逃避、想退缩的正确的事情。
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,是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常识。
很多人都经历过教别人新东西的时候,那些对自己来说不言自明的事情,其实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。你觉得很重要、最基础的点,你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会搞不明白的点,你觉得别人可能是笨蛋的点,真的那么容易理解吗?更大的可能是,那些在某个领域才有的概念,你以为的容易,其实是你早已有相关的背景知识,经年累月重复记忆的结果。
学习一个新的概念不是写字,笔划在纸上留下笔迹,就结束了。
学习是在沙滩上刻字,很容易就能留下痕迹,但是没多久海浪冲过来,之前的字迹就会变浅甚至消失。
学习是不停的在沙滩上刻字,把字迹刻得越来越深。直到海浪无法将其冲刷消失,这才是真正的学习:把知识刻入大脑。
所以完全不用生气别人记不住那些道理,这只是他还没有将其写入到大脑。
而对于怎么也学不会、怀疑自己的人来说,记住一件事,学习是需要过程的,最重要的是承认这个过程,去沙滩上刻字,不要过早的怀疑自己,着急是没有意义的。
那些现在觉得难的知识,将来会变简单的。
最近我思考了一件事:以前,凡是我认为高大上、光鲜亮丽的身份,比如艺术家,雕塑家,哪怕我已经不知不觉迈出了第一步,迈进那个门槛了,但我总觉得自己不会成为其中的一员,总怀疑自己。本能的我会自己退出来,去迈进其他我觉得更接地气的位置。这个过程不能说是犹豫,甚至顺滑得仿佛而是不这么做才是僭越了。就像是长期听到自己的声音说“想啥呢,这咋可能和你有关系”。
我以为是自己有不易察觉的自卑导致的。现在再想想,其实并不不仅如此。不只是高大上、光鲜亮丽让我觉得有距离。而是所有离普通人有距离的身份,或是那些只有电视新闻里听到的职业,滑雪运动员、咖啡师、自媒体,所有这些,我都觉得我不行。
我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应该和所有人都一样,循规蹈矩的上班。不偏离、不超出大众想象,或许可以过上有钱、被人羡慕的生活,再敢想一点,可能当上公司高层,业界领袖,但是就是不敢想象那些小众的、特别的、个性鲜明的职业。总觉得这些和我无关。
不是能力上的那种不行,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更像是与其之间隔着一层玻璃,看起来没有隔膜,但是就是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靠近。光是想象我和那些身份重叠,就让我莫名的恐慌。
我害怕周围人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。
但现在我突然觉得不该是这样,我不应该只敢做一个不超出别人想象的人。
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做我想做的事情,是我自己不敢去相信。假如我就想做的一个职业,不因为我生活圈子范围内没有人做,就代表我也不可以。
突然很多以前不敢出现的想法,现在也都冒出来了。我想出版一本书,我想做自媒体。
从来我们都在学英语,但是没有用过英语。我们做习题,背单词,但是没有带着目的用过英语。
平常练的、背的口语,自认为的好句子,有没有想过和外国人交流的情形下能用得上吗?
我们学英语为了做题,考高分。做阅读,完形填空,把句子切开了拿来做。但是没有想过现实中你遇到英文材料的时候是什么情形,是做题吗,外国人生活中也是做题吗,沟通不是做题,交流也不是。
不是在正确的英语文章里找语病,也不是给句子补充时态,我们是真的在读,把它当成中文在读,我们读的不是表面,不是文字,而是内容。是你想读懂的那个事情,是需要参考的文献,是需要你理解的报价材料,是教你使用的说明。你应该忘了它是英语,它不是英语,它只是内容本身。
还有就是表达,一个最有意思的事情,那些我们生活中会出错的固定搭配、单词,其实只有一个原因,就是用得少,甚至从来没用过。
平时都是背那些考纲规定的常用词,必考词,但生活中的英语交流没有必考词,你有想说的话就会有相应的词语、词组。如果你此前从来没有和别人交流过这些,当你第一次想到这回事,第一次用英语表达它,那它对你来说可不就是全新的吗,你当然会用错,你甚至会生造中式英语。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。
说中文时我们不会说”我不很高兴 “,但我们有可能说"i don't very happy." 我们会说”please close your phone (turn off) ", "it's a big rain right now(it's pouring)". 如果你也会犯同样的错,肯定因为你没有学过怎么表达”关闭手机“,没学过”在下大雨“,可在真实交流中,这是你会想要表达的话题,于是非常容易想到这样的中式英语。
如果第一次说出口就能被纠正这个表达有多么错误,这个错误再也不会重复了。
如果学习时忽略真实需求,没有带着用的前提去学。没有机会用到的英语单词,表达,词组,存储了在大脑里,最终的去处也必然是大脑里的回收站。
带着用的前提去学,越有机会用就越熟练,最终我们不是在学英语,而是在用英语,这时每一点微小的而坚实的进步,都有意义。
推荐一个母语者给学习者修改小作文的网站,lang-8.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