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myway

最近有很多变化,想记录一下:我写了个“原则”,想刻意强化一些认知。最重要的几行精简出来,做成壁纸。不经意间就能看到。都是无足挂齿的小事,但是对我有用。

这些“原则”对我有挺多影响。其中最促使我察觉自身变化的:吃饭时不看手机。这让我空余出了整段的时间,放空也好,反刍也好,总之是比刷手机带来的好处和快乐多。

最近日常大部分时间在学习,值得提的原则其二是关于学习:“学会了”不行,“会用”才行。这句话我在学习的时刻过程中谨记。这让我破天荒地、自发地,领会到举一反三这一回事。

还有几个变化是身体上的。一是又恢复隔天跑步的习惯了,大冬天是挺冷,但出门前在客厅蹦蹦跳跳,充分热身;出门后先肆意小跑几段,然后才按计划跑步,感觉就没那么冷了。

二是饮食上的,看了和菜头的《减重研究》系列,其中间歇性断食的方法引起我的注意,因为我想起被肥胖几十年困扰的姑姑,似乎就是这个办法成功减肥的。还有就是戒糖。具体我没细查,就做了一样:下午四点后不在进食。吃饭时间变成了10点前后、4点前后,两顿。神奇的事情出现了,睡前再也没饿过。而以往晚饭吃再多,睡前都会巨饿。

还有些变化是原则之外的,可能是没有安全感的缘故,现在自觉性比以前强了。起床、饭后,会自觉地坐在电脑前学习编程和运营,还挺能坐得住的,因为谨记“会用”两个字,学习效率很高。

买了一个分享各种盗版 vip 网课的 vip ,挺多有意思的课程。中午学累了,会躺着听一会亲密关系的课程。我明白了我俩走到此,诸多矛盾的根源在于,彼此对安全感来源的不同态度。

回看自己年初写的关于解决失眠的记录,还是很有用。最近失眠并不严重,但还是向往当时能自然醒。接下来该继续实践。

学习之余,会有很多想法冒出来,电脑开着就顺手写下来。也想着有空了重启博客,整理出来,对我还挺有价值的。

学编程这几天,我体会到一个道理:想要做好一件事,一定要让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。

拿跑步来说,很多人觉得跑步是痛苦的,别说主动跑步,即使是大学阶段,跑步和成绩挂钩,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训练。我以前也一样,每次体测都是不及格。不过现在不同了,我不仅不抗拒跑步,反而三天两头惦记着,天气不好没法跑步我就很失落。

为什么我会经历这样的转变?因为现在跑步让我感到快乐。一件让我烦恼的事情,当我发现它其实能带给我快乐,转变很自然会发生。

为什么我是在学编程的时候,重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?其实以前我也尝试学过编程,但学的过程中,我觉得很痛苦。

很早我家就有了电脑,所以我从小就被科技所吸引。不过刚买来电脑的前两年,家里并没联网,我就一直折腾系统本身。我清楚的记得,小学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 C 语言的教程。书里先教语法和概念,再让你做实例。可没学几页,就有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实例,当时课堂里还没学到这部分,我实在看不懂,想着等学校教了我再来学,但后来就忘记了。

看吧,即使是自发的兴趣,可学习过程感受到的困难,一旦让我产生抗拒心理,依然会让我放弃尝试。

这次我是怎么开始学习的呢?这次其实原本我没想去学习编程。是无意中我看到一篇帖子,“有没有推荐的编程 up 主”,好奇,点进去看,意外被一个频道圈粉,然后不知不觉就一章一章地跟着看了好多。

现在我打算花几天时间把这个系列全部看完。

其实我不清楚,这个过程我是不是在学编程呢。以我对自己的了解,当我对一件事有执念的时候,我很在意结果,我会焦虑过程。学习编程,一旦我中间学不会、看不懂,我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压力。

恰好我这两天在读一本心理学的书,如果说我最近对自己有了什么认知,那就是,当我已经压力很大、很焦虑的时候,不要自责,不要指望自责会让自己提起动力。人是因为已经有压力才会焦虑,才去拖延,以及用其他不好的习惯去躲避要做的事情。当你自责、焦虑,你又产生了更多的压力,这只会使你离真正该做的事情越来越远。

不自责?遇到问题不严肃对待?还要先想办法快乐?听着就是逃避。这种鸵鸟心态,怎么可能做好事情。其实不然,快乐地做一件事,并不意味着只能取得有限的成绩。

我想起来当初爱上跑步的过程,因为读了一本书,《爱上跑步的 13 周》。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,内容我很认同。然后我跟着实践,之后我第一次惊喜地发现:跑步原来可以不痛苦,甚至可以让我感受到了快乐。严格按照书里的计划执行,13 周后,我跑出了人生第一次 10 公里。

采用了正确的方法,跑步难道变得比以前容易了吗?其实也没有,现在跑一公里所耗费的力气,和从前觉得跑步痛苦的我相比,是同样的力气。同样的一公里,以前跑起来觉得痛苦,现在觉得快乐。以前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能一口气跑 10 公里,现在竟然能够做到。

归纳了一下,当我快乐地做一件事的时候:1. 困难可以被选择性忽视。2. 抵抗挑战的能力变强了。3. 直到瓶颈期之前,有机会在快乐做事的过程打好基础。4. 做事的收获往往不是线性,而是螺旋上升的。遇到瓶颈的时候已经打好基础,足够用所学应对挑战。5. 收获正反馈,不断加强这个正向循环。

我还想起一件事,许多时候我们说,一门学科的启蒙老师,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大。拿英语来说,许多人将自己从小对英语感兴趣,归功于小时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,培养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,而不是像另外很多偏科的小孩,从小就觉得英语是一件头疼的事情,对英语的最初印象,只有满黑板的天书,和老师喋喋不休的念咒。

当然,每个人义务教育时期漫长的读书生涯里,老师不该是学生对学科偏好的唯一决定因素,自驱力也很重要。但我还是认为,是否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,是决定学习水平上限极大的影响因素。

说回这次学编程的经历,我决定,就囫囵地学。调整预期:看不懂、学不会,对我来说是正常的。就学就行了,图个乐儿,就先在脑子里搭个框架,不求甚解。当它带给我的快乐,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,我可以再去看其他老师的教材,假装从来没学过,换种方法再学一遍。

这次,学不学得会,我不想设目标。过程中能感受到快乐,是更重要的指标。毕竟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,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。

一直想在 b 站做视频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我的内容。前晚我终于想到一件适合我作为主业,而且我也无比擅长的事情。想到时我很兴奋,我终于可以着手去做了,只要我先研究透屏幕录制和录音的软件。

但是很快我发现,我很抗拒去研究这些。并不是因为事实上很难或者不好下手,单纯就是我抗拒。我可以在发微博需要动图的情况下,随意地研究半天的 gif 录制软件。但是现在一想到让我去研究这些,我就本能地感到厌倦、疲惫。我不知道为什么。

又是在一次 restroom 沉思,我又问自己为什么抗拒,我感受自己的内心,最终它给了我一个答案。它说,我不是自愿的。我不是自愿的去做这些,并从中感受到快乐。当我哪怕只是为了发个微博动图,而去网海搜寻出 “最趁” 的那一款 gif 工具的时候,只是随手而为,我没有压力和沉重。

而现在同样让我搜寻工具,我面前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胁迫感,我不是带着 enjoy 的心态做这些,甚至不说 enjoy,我感受到了不安全。我是为了使它成为一项工作,为了让自己最终因此获得收益。这不是我做事情最想得到的东西,至少不是出发点。更重要的是,我觉得我是被迫的,压力来自四面八方:收入、没有好工作的羞耻感、女友眼中的不上进、父母对我未来的担忧。

我心中最好的状态,是我可以不为了现实的回报而做我想做的事情,仅仅是因为单纯的喜爱。而当我因为这些压力不得不被迫营业,时时刻刻我都有妥协的失败感,可不这么做,我更不知道如何能 “赢”。


这个想法突然让我感觉似曾相识,我突然想起来最近看的《非暴力沟通》,其中有一段描写的正是我现在这个状态:

还有一次,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。一位老师说道:“我讨厌评级。这样做不仅没用,而且学生会很紧张。但我不得不评级。因为这是学区政策。” 此前,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。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:“我选择评级。因为我想……”。她脱口而出:“我选择评级。因为我想保住工作。” 她赶紧补充了一句:“我不喜欢这样说。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” 我回答说:“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。”

最近我有一个理论,每个人都要学会骗自己。因为所有有益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,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,每个人都知道不仅正确而且绝对正确,但是鲜有人能从中得到乐趣。现在给你一块糖,或者一小时后给你五块糖,绝大多数小孩也克服不了立刻满足的诱惑。

这两天我习惯了每天早睡早起,自然得反而纳闷以前为什么没有做到,我把我解决失眠的心得发在网上,有人问我,怎么样能做到想睡觉。我不禁莞尔,这不就是我没解决失眠时会问的问题吗,现在我知道答案很简单,就是骗自己,骗自己想睡觉,用一切办法骗自己想睡觉。

就像健身时,动作找不到发力感觉怎么办,你先骗自己能找到感觉,用身体去感受,慢慢的你神奇地发现,自己真的能找到感觉。

看书学习写作业,人人都觉得枯燥,但是有人会说它很有趣,你说他不是骗自己吗。就像大二时,我一个美院的学生,每天最喜欢做的就是读语法书,室友都说我疯了。我真心觉得很好看。最近重读,还是觉得书写的不错,但是再难获得当初一头扎进去的沉迷了。你说我当时没有骗自己吗,现在想想,我骗了,而且穷尽各种方法。我看别人学英语的积极经验,看别人学好英语后的人生赢家模样,想象自己也成为那个样子。带着这些心理建设,我翻开了语法书,在它本身写得就很棒的前提下,我成功沉迷语法书了。

套用这个理论,我发现那些高不可攀的天之骄子们,其实擅长骗自己。枯燥但有益的事情,聪明人会想办法从中得到乐趣。无论是在图书馆里夜以继日,夜晚在桌前伏案笔耕不辍,还是在逼仄的四面墙下,静得能听见心跳的孤独的房间里,默默的读书做笔记。这些都是枯燥但有益的,如果你不骗自己去做那些枯燥的事情,你就永远也无法获得那些有益的部分。光鲜亮丽的大人物,人人都曾有默默坐冷板凳的时候。

想到这些,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。

疫情期间,原本保持的早睡早起习惯被打破了,每天凌晨 2,3 点钟睡,10,11 点钟起。昨天早上刷着微博看到一个 TED, 提到如果晚上没有好好睡觉,会导致脑脊液没有办法清除脑部细胞废物。于是过了这么久终于深刻意识到要解决睡眠问题。

按照我的习惯是先看两本相关的深度研究的书籍,再慢慢的改善。但是这次想早点见效。书也不读了,按着书名《睡眠革命》去 b 站找解读版,把精华内容先提取了。还去知乎也看了褪黑素的文章,虽然没有吃,但是文中也有很多观点很有帮助——为备忘把链接也放在文末。

总之,看完所有这些,我对比着自己的坏习惯,把能用上的观点结合,做了一份总结如下

  1. 睡不着,大部分原因是之前不想睡觉,躺下开始睡时已经 1,2 点了。
  2. 首要解决的就是不想睡觉的问题。不论是看别人成功的睡眠方法给自己做心里暗示也好,看大脑清理垃圾的原理让自己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也好,总之让自己做到 10 点半-11 点就躺下睡觉,并关闭一切电子产品。蓝光会推迟产生褪黑素,无限延长入睡时间。
  3. 躺下不要胡思乱想了,尽量多放空,冥想。专注腹部呼吸或者感受人中的气息,保持时间越久越好。
  4. 白天一整天不要所有时间都在电脑手机上,睡前自然而然觉得浪费时间而失落,幸福感和掌控感会降低。白天看看书。如果是单纯为了睡前入眠,还可以最好是睡前一个小时就停下别的只看枯燥一点的教科书
  5. 比起起床时咬咬牙还能坐起来,睡前睡不着的几个小时受到的折磨,要大得多。如果以上几点能坚持一段时间,起床应该不是个问题了。
  6. 起床时间可以按照 R90 原则。从睡觉时间 +1.5*6=7.5 个小时。比如 11 点上床,11 点半睡着,7 点醒。

写完上面这些,第一天实践结果

晚上 10 点多告诉自己一小时后到要进入睡眠状态,把灯调成暖光,开始看物理教科书。如愿 11 点就困早早躺下了(全程一直没有碰过手机)。

不过入睡花了挺长时间,看书累计的困意神奇地一上床就消失了一半。有走神儿的倾向,还是强迫自己专注呼吸,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胡思乱想上。不知多久还是睡着了。

但是半夜有醒过来(以前不会),不知道几点,不想看手机。对此我不担心,按照看的那篇褪黑素文章的理论,身体习惯了 2,3 点晚睡。所以一时突然 11 点睡,有点切换不过来。

早上 9 点自然醒,不过没有立刻起床,睡到 10 又醒。这里没有实践 R90 的方法,主要是入睡时间长,不知道具体睡着的时间,不能推算合理起床时间。但是醒来状态特别好,非常清醒也不累(此刻早上更新博客即是明证)。

第二天实践结果

因为一点小事,耽误了半小时,11点才躺下,花了很久入睡(感觉至少一个小时,没看手机)。早上8点半自然醒,9点起床。

参考信息:

  1. [b站] [TED演讲]没睡好的人,脑子里都是垃圾
    [文字版]
  2. [b站] 99.9%的人都不知道正确地睡觉?|《睡眠革命》
  3. [b站] 教你拥有“完美”睡眠 | R90睡眠法 | 该不该午睡?
  4. [知乎] 褪黑素的副作用有哪些?

伸懒腰时,背阔肌传来微微的酸痛,但是我挺高兴,因为背痛不是因为缺乏锻炼。而是意味着我昨晚练的引体向上练到位了,由此而来的延迟性肌肉酸痛

自从健身卡到期后,我挺久没有再练过引体向上了。最近买了个家用的引体向上架,昨天第一次正式开练。这一次我引体向上训练强度之小,让我以为第二天身体根本不会有感觉。到底有多小呢:1-1-1-1,每组 1 个,一共 4 组。

每次练完一个就休息一分钟,一共才做了 4 个,这能叫做健身人士的方案?简直令人汗颜——但,其实还好,这是我刻意安排的数量,我不觉得这个数量小。

从 1 个开始,原因很简单,这是一个不会让人坚持不下去的数量。我打算坚持这个习惯很久很久,甚至我希望是永远。

我当然可以今天就练到力竭,第一组就梗着脖子做 6 个,然而这样锻炼没有意义,动作不够标准,不能充分调动背阔肌,在前几组就已经用其他肌群借力。

而且,这样的安排会让我坚持不下去。哪怕我觉得今天练得特别满足,但是下次再想锻炼的时候想起来的是之前疲惫的回忆,这样的方法练不了几次,就再也不会有下次了。

反而,抱着长远的心态,做小数量,好处是:

  1. 每一个动作做到位,稳扎稳打,比如深蹲就尽量下蹲到平行地面,俯卧撑就卧到胸贴地面。不会为了完成数量,忽略动作准确度
  2. 慢慢在自己接受范围内循序渐进,逐渐提高。
我用 Runtastic 最近6次深蹲记录
我用 Runtastic 最近6次俯卧撑记录

促使我开始这一计划的源头,来源于另外一件事:今天刚好是我坚持背单词30天。说是坚持,但是这一个月中,我完全没有觉得困难过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方法,两个字:少背。

说起来可能挺无厘头的,但是我就是这样坚持了一个月,而且预计还能坚持大半年。

具体是多呢:一天只复习 15 个单词,新学单词 0-10 个,数量看心情,当天着急就不学新词只复习,没啥事就新学 10 个,但是也不会再多了。

之所以我心安理地少背,还认为它很有效,理由也很纯粹,就是我能感觉到自己会坚持这个习惯很久。

女朋友和我同一时间下载软件背单词的。她有应考压力,每天背的多一点,一次复习 200 个。不过她英语挺好的,其实没背多久单词,后续的精力就放在作文和阅读上了。我坚持每天背 15 个单词,保持 30 天了。而她一次背 200 个单词,只坚持了 2 天。

想起来一个笑话:

一个人对抽烟的人说,你每天抽烟的钱省下来,这十几年都够买一栋豪宅了。抽烟的人反问他,你不抽烟对吧,那你的豪宅呢?

即使我英语水平可能永远不会超过她,但是如果和自己比,我一直都在超越过去。

而且少背还有其他一些好处:

  1. 因为背的少,所以费的时间也不多,和没开始这个计划的时候比,每天的业余时间没有因此有任何负担。
  2. 因为背的少,我背每个单词都很仔细。最近我背单词开始不看释义,而是只记例句,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记忆。

标题坚持一生的小习惯,不是指某一个习惯,我想说的其实是:小习惯,更容易坚持下去。

现在我终于对自己认识足够清醒了。以前总喜欢设定难度太高、完成不了的目标,没多久就不了了之,回头想想,这是必然的。那些计划我应该一早就定容易一点。

现在对于那些小习惯,提醒事项叮一下响起来的时候,我很愿意去做它。我不怕进步太慢,微小而坚实的进步再慢,累积起来变得多了。进步再少,也比没多久就放弃了获得的要多。

放在一生的尺度,容易,才是习惯能一直坚持下来的理由。容易是主观的,时间越久,别人眼里难的,会在在你眼中越来越容易。与其为了自尊心,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,倒不如学会接受性格中的弱点,做能坚持下去的小习惯,享受时间的复利。

平时会简单记录在印象笔记的 简单的电脑小习惯,现在只是加了过程的截图,把过程完整叙述一遍,

但是,这种去 Unsplash 找了漂亮的题图,假装有人会进入到我的博客阅读,to make a tiny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, 的仪式感真的让人充满喜悦。

突然感觉到我电视柜上的 NAS 肩负着重任呀。

最近我思考了一件事:以前,凡是我认为高大上、光鲜亮丽的身份,比如艺术家,雕塑家,哪怕我已经不知不觉迈出了第一步,迈进那个门槛了,但我总觉得自己不会成为其中的一员,总怀疑自己。本能的我会自己退出来,去迈进其他我觉得更接地气的位置。这个过程不能说是犹豫,甚至顺滑得仿佛而是不这么做才是僭越了。就像是长期听到自己的声音说“想啥呢,这咋可能和你有关系”。

我以为是自己有不易察觉的自卑导致的。现在再想想,其实并不不仅如此。不只是高大上、光鲜亮丽让我觉得有距离。而是所有离普通人有距离的身份,或是那些只有电视新闻里听到的职业,滑雪运动员、咖啡师、自媒体,所有这些,我都觉得我不行。

我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应该和所有人都一样,循规蹈矩的上班。不偏离、不超出大众想象,或许可以过上有钱、被人羡慕的生活,再敢想一点,可能当上公司高层,业界领袖,但是就是不敢想象那些小众的、特别的、个性鲜明的职业。总觉得这些和我无关。

不是能力上的那种不行,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更像是与其之间隔着一层玻璃,看起来没有隔膜,但是就是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靠近。光是想象我和那些身份重叠,就让我莫名的恐慌。

我害怕周围人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。

但现在我突然觉得不该是这样,我不应该只敢做一个不超出别人想象的人。

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做我想做的事情,是我自己不敢去相信。假如我就想做的一个职业,不因为我生活圈子范围内没有人做,就代表我也不可以。

突然很多以前不敢出现的想法,现在也都冒出来了。我想出版一本书,我想做自媒体。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