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thoughts

和往常一样无所事事地刷微博,时间线中出现的一个ID突然吸引了我的眼球,XX,我记得在头条数码新星创作营群里见到过这个名字,他怎么会出现在我的时间线里,我根本没关注多少人啊?他怎么会出现在别人的转发里,他难道变成大V了?

点开ID一看,原来他一直在做数码博主,主要做视频,已经有4000多个粉丝了。

我心里一股复杂的情绪,当时那个群里,我是最早加V的,也看过同期其他同学的创作,自认为是最出众的。没想到如今自己百十个粉丝的头条号都长草了,却有其他人真的“做出来了”。

我总借口说,微博粉丝难做,头条好得,因为分发系统不同。小白难出头。我总说,我不做视频,因为投入太大,兴趣也不在此。

可现在看到人家的ID,我真的酸了。我自诩聪明,可没有一件事踏踏实实做下来过,要么畏难要么耐不住,最后困在原地,找不到出路。可我眼中资质一般的人,就一直做,却做出来了。

我真该审视一下自己的耐心,非常严肃的看待“专注力”这三个字了。

专注力是什么,应该就是就着一件事持续思考的能力吧,刚才看群聊,xx说一篇xx文章他一年内看了500遍,我从未做过类似的事。无论是书、电影、文章,即使我觉得好的,也很少会重复看,更别提这么疯狂的多的次数。

一定是很看重思考、希望自己能对一件事有非常深、非常深的见解,才会这么如饥似渴的重复吧。

我对自己的思考、理解能力,是有信心的,可若提到专注力,我只能苦笑。一件事做到杰出水平,必然是需要艰深的探索,而我对自己的生活现状都无法专注思考,怪不得唯一自得的只有“懂很多”,又都只有粗浅的体会,无一精专。

我没有想到,专注做一件事,对于「做成一件事」,竟然真的如此重要。我说是,我不可能不知道,哪怕初中时代读《读者》,也总有鸡汤文章讲坚持的意义,可我的理解都停留在纸面上。我从没有真正从实际中体会过,专注与否给人带来的差异。

原来所有纸面上的常识,都值得我重新切身感受。

我该从哪里开始,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呢。2021年,要么就不再读、看,任何我过去未曾接触过的作品。也就是说,2021年我只读、看,曾经至少读、看过的作品。

我对新知的迷信,让我对「以前看过的」东西都不屑一顾。尤其是自认为看过一次就榨取了养分,可实际上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看过,不代表懂了。懂了,不代表有了深入的见解。

我内心的懒惰小人儿要辩解:我一开始就没想有深刻的见解啊。现在我没有,有什么奇怪的?

“不,我真的很想有。”

最近有很多变化,想记录一下:我写了个“原则”,想刻意强化一些认知。最重要的几行精简出来,做成壁纸。不经意间就能看到。都是无足挂齿的小事,但是对我有用。

这些“原则”对我有挺多影响。其中最促使我察觉自身变化的:吃饭时不看手机。这让我空余出了整段的时间,放空也好,反刍也好,总之是比刷手机带来的好处和快乐多。

最近日常大部分时间在学习,值得提的原则其二是关于学习:“学会了”不行,“会用”才行。这句话我在学习的时刻过程中谨记。这让我破天荒地、自发地,领会到举一反三这一回事。

还有几个变化是身体上的。一是又恢复隔天跑步的习惯了,大冬天是挺冷,但出门前在客厅蹦蹦跳跳,充分热身;出门后先肆意小跑几段,然后才按计划跑步,感觉就没那么冷了。

二是饮食上的,看了和菜头的《减重研究》系列,其中间歇性断食的方法引起我的注意,因为我想起被肥胖几十年困扰的姑姑,似乎就是这个办法成功减肥的。还有就是戒糖。具体我没细查,就做了一样:下午四点后不在进食。吃饭时间变成了10点前后、4点前后,两顿。神奇的事情出现了,睡前再也没饿过。而以往晚饭吃再多,睡前都会巨饿。

还有些变化是原则之外的,可能是没有安全感的缘故,现在自觉性比以前强了。起床、饭后,会自觉地坐在电脑前学习编程和运营,还挺能坐得住的,因为谨记“会用”两个字,学习效率很高。

买了一个分享各种盗版 vip 网课的 vip ,挺多有意思的课程。中午学累了,会躺着听一会亲密关系的课程。我明白了我俩走到此,诸多矛盾的根源在于,彼此对安全感来源的不同态度。

回看自己年初写的关于解决失眠的记录,还是很有用。最近失眠并不严重,但还是向往当时能自然醒。接下来该继续实践。

学习之余,会有很多想法冒出来,电脑开着就顺手写下来。也想着有空了重启博客,整理出来,对我还挺有价值的。

一本书真正对你有帮助的,可能只有几句话。但就是那几句话,给你击中灵魂的感觉。让你一下子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。当你掩卷,你知道只凭读到了这几句话,对你的生活促成了好的改变,这本书就很有价值。

以往读书,好像心理设定了一个任务,就是读完。没有刻意设任务,但确实不经意地会有。每一页都读完,就好像有一种完满的成就感。即使读到了击中灵魂的话,一下子眼前一亮,但也不愿意花时间细想,只想继续翻到下一页。

我的经验是,要想破除完满的成就感这种执念,应该改变一口气读书的习惯,每天读一点。有了这种预期,就不会着急,看到击中灵魂的话会想好好琢磨琢磨。除此以外,这种灵光还会一直在脑海里盘旋,可能是在吃饭时、洗碗时、洗澡等无关的时刻,却一下子又唤起相关的新点子,让你反复地琢磨。会让你想问题越来越清晰。

但这种不经意地回想,需要一个条件。就是不能时刻把头脑塞满,不能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,不给大脑一点休息的时间。不然,这种美妙的灵光会被堵住,无法出现。

我一直都觉得,英语一定要积累,要坚持不懈地背单词,能叫上来的单词多了,表达能力自然就强了。

可我现在发现这是个谬论。我用各种app背单词断断续续积累了多少年了,即使忘得多,可记下来的也比以前多吧。可实际上我的英语能力并没有多少长进。

外国小孩英语积累肯定不多吧,至少和他们长大后比不多,可这不耽误小孩用英语表达。

单词积累地多,英语能力就能提高,这肯定是个谬论。交流能力即使会因积累变强,那也绝对是积累的“交流能力”,而不是积累的“单词”。单词量少,只说明能叫出名字的事物少,但英语交流能力不应该被单词量限制。单词量少,有单词量少的交流方式,举个例子,即使你想不起来鼠标叫”mouse”,和别人提到的时候也可以说”a thing that is round, you use it to operate your computer”。

英语能力要多背单词,多积累才有能力交流,totally bullshit! 会不会用比较句,会不会用不复杂的从句,和掌握了多少单词没有关系。能不能大致地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,传达想法,沟通想法,这才是限制你英语水平提高的点!

英语能力应该以“能多大程度上准确表达想传达的想法”为单位进行衡量,比如想表达“今天如果不下雨就好了”,你是只能说”it would be nice if it is raining”,还是能说出”I wish it hadn’t rained today.”。

想表达“我记得你那里还有我的100块钱”,你是只能说”I remember I have 10 dollars in your place”,还是能说出”I think you still have my $100 there.”。

而不是依据单词量,能认出常用的5000个单词说明英语尚可,10,000单词就是能力出众,20,000单词就

很可能,同样测出来7500单词,但两个人英语水平却差距非常大。单词一万和两万的,英语水平差距并不大。

我还是会坚持背单词,背单词本身没有错,错得是我认为只要每天花个十分钟背单词,英语能力就能轻松提高的这个想法。

学编程这几天,我体会到一个道理:想要做好一件事,一定要让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。

拿跑步来说,很多人觉得跑步是痛苦的,别说主动跑步,即使是大学阶段,跑步和成绩挂钩,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训练。我以前也一样,每次体测都是不及格。不过现在不同了,我不仅不抗拒跑步,反而三天两头惦记着,天气不好没法跑步我就很失落。

为什么我会经历这样的转变?因为现在跑步让我感到快乐。一件让我烦恼的事情,当我发现它其实能带给我快乐,转变很自然会发生。

为什么我是在学编程的时候,重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?其实以前我也尝试学过编程,但学的过程中,我觉得很痛苦。

很早我家就有了电脑,所以我从小就被科技所吸引。不过刚买来电脑的前两年,家里并没联网,我就一直折腾系统本身。我清楚的记得,小学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 C 语言的教程。书里先教语法和概念,再让你做实例。可没学几页,就有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实例,当时课堂里还没学到这部分,我实在看不懂,想着等学校教了我再来学,但后来就忘记了。

看吧,即使是自发的兴趣,可学习过程感受到的困难,一旦让我产生抗拒心理,依然会让我放弃尝试。

这次我是怎么开始学习的呢?这次其实原本我没想去学习编程。是无意中我看到一篇帖子,“有没有推荐的编程 up 主”,好奇,点进去看,意外被一个频道圈粉,然后不知不觉就一章一章地跟着看了好多。

现在我打算花几天时间把这个系列全部看完。

其实我不清楚,这个过程我是不是在学编程呢。以我对自己的了解,当我对一件事有执念的时候,我很在意结果,我会焦虑过程。学习编程,一旦我中间学不会、看不懂,我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压力。

恰好我这两天在读一本心理学的书,如果说我最近对自己有了什么认知,那就是,当我已经压力很大、很焦虑的时候,不要自责,不要指望自责会让自己提起动力。人是因为已经有压力才会焦虑,才去拖延,以及用其他不好的习惯去躲避要做的事情。当你自责、焦虑,你又产生了更多的压力,这只会使你离真正该做的事情越来越远。

不自责?遇到问题不严肃对待?还要先想办法快乐?听着就是逃避。这种鸵鸟心态,怎么可能做好事情。其实不然,快乐地做一件事,并不意味着只能取得有限的成绩。

我想起来当初爱上跑步的过程,因为读了一本书,《爱上跑步的 13 周》。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,内容我很认同。然后我跟着实践,之后我第一次惊喜地发现:跑步原来可以不痛苦,甚至可以让我感受到了快乐。严格按照书里的计划执行,13 周后,我跑出了人生第一次 10 公里。

采用了正确的方法,跑步难道变得比以前容易了吗?其实也没有,现在跑一公里所耗费的力气,和从前觉得跑步痛苦的我相比,是同样的力气。同样的一公里,以前跑起来觉得痛苦,现在觉得快乐。以前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能一口气跑 10 公里,现在竟然能够做到。

归纳了一下,当我快乐地做一件事的时候:1. 困难可以被选择性忽视。2. 抵抗挑战的能力变强了。3. 直到瓶颈期之前,有机会在快乐做事的过程打好基础。4. 做事的收获往往不是线性,而是螺旋上升的。遇到瓶颈的时候已经打好基础,足够用所学应对挑战。5. 收获正反馈,不断加强这个正向循环。

我还想起一件事,许多时候我们说,一门学科的启蒙老师,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大。拿英语来说,许多人将自己从小对英语感兴趣,归功于小时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,培养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,而不是像另外很多偏科的小孩,从小就觉得英语是一件头疼的事情,对英语的最初印象,只有满黑板的天书,和老师喋喋不休的念咒。

当然,每个人义务教育时期漫长的读书生涯里,老师不该是学生对学科偏好的唯一决定因素,自驱力也很重要。但我还是认为,是否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,是决定学习水平上限极大的影响因素。

说回这次学编程的经历,我决定,就囫囵地学。调整预期:看不懂、学不会,对我来说是正常的。就学就行了,图个乐儿,就先在脑子里搭个框架,不求甚解。当它带给我的快乐,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,我可以再去看其他老师的教材,假装从来没学过,换种方法再学一遍。

这次,学不学得会,我不想设目标。过程中能感受到快乐,是更重要的指标。毕竟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,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。

一直想在 b 站做视频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我的内容。前晚我终于想到一件适合我作为主业,而且我也无比擅长的事情。想到时我很兴奋,我终于可以着手去做了,只要我先研究透屏幕录制和录音的软件。

但是很快我发现,我很抗拒去研究这些。并不是因为事实上很难或者不好下手,单纯就是我抗拒。我可以在发微博需要动图的情况下,随意地研究半天的 gif 录制软件。但是现在一想到让我去研究这些,我就本能地感到厌倦、疲惫。我不知道为什么。

又是在一次 restroom 沉思,我又问自己为什么抗拒,我感受自己的内心,最终它给了我一个答案。它说,我不是自愿的。我不是自愿的去做这些,并从中感受到快乐。当我哪怕只是为了发个微博动图,而去网海搜寻出 “最趁” 的那一款 gif 工具的时候,只是随手而为,我没有压力和沉重。

而现在同样让我搜寻工具,我面前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胁迫感,我不是带着 enjoy 的心态做这些,甚至不说 enjoy,我感受到了不安全。我是为了使它成为一项工作,为了让自己最终因此获得收益。这不是我做事情最想得到的东西,至少不是出发点。更重要的是,我觉得我是被迫的,压力来自四面八方:收入、没有好工作的羞耻感、女友眼中的不上进、父母对我未来的担忧。

我心中最好的状态,是我可以不为了现实的回报而做我想做的事情,仅仅是因为单纯的喜爱。而当我因为这些压力不得不被迫营业,时时刻刻我都有妥协的失败感,可不这么做,我更不知道如何能 “赢”。


这个想法突然让我感觉似曾相识,我突然想起来最近看的《非暴力沟通》,其中有一段描写的正是我现在这个状态:

还有一次,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。一位老师说道:“我讨厌评级。这样做不仅没用,而且学生会很紧张。但我不得不评级。因为这是学区政策。” 此前,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。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:“我选择评级。因为我想……”。她脱口而出:“我选择评级。因为我想保住工作。” 她赶紧补充了一句:“我不喜欢这样说。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” 我回答说:“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。”

最近我有一个理论,每个人都要学会骗自己。因为所有有益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,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,每个人都知道不仅正确而且绝对正确,但是鲜有人能从中得到乐趣。现在给你一块糖,或者一小时后给你五块糖,绝大多数小孩也克服不了立刻满足的诱惑。

这两天我习惯了每天早睡早起,自然得反而纳闷以前为什么没有做到,我把我解决失眠的心得发在网上,有人问我,怎么样能做到想睡觉。我不禁莞尔,这不就是我没解决失眠时会问的问题吗,现在我知道答案很简单,就是骗自己,骗自己想睡觉,用一切办法骗自己想睡觉。

就像健身时,动作找不到发力感觉怎么办,你先骗自己能找到感觉,用身体去感受,慢慢的你神奇地发现,自己真的能找到感觉。

看书学习写作业,人人都觉得枯燥,但是有人会说它很有趣,你说他不是骗自己吗。就像大二时,我一个美院的学生,每天最喜欢做的就是读语法书,室友都说我疯了。我真心觉得很好看。最近重读,还是觉得书写的不错,但是再难获得当初一头扎进去的沉迷了。你说我当时没有骗自己吗,现在想想,我骗了,而且穷尽各种方法。我看别人学英语的积极经验,看别人学好英语后的人生赢家模样,想象自己也成为那个样子。带着这些心理建设,我翻开了语法书,在它本身写得就很棒的前提下,我成功沉迷语法书了。

套用这个理论,我发现那些高不可攀的天之骄子们,其实擅长骗自己。枯燥但有益的事情,聪明人会想办法从中得到乐趣。无论是在图书馆里夜以继日,夜晚在桌前伏案笔耕不辍,还是在逼仄的四面墙下,静得能听见心跳的孤独的房间里,默默的读书做笔记。这些都是枯燥但有益的,如果你不骗自己去做那些枯燥的事情,你就永远也无法获得那些有益的部分。光鲜亮丽的大人物,人人都曾有默默坐冷板凳的时候。

想到这些,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。

虽然我不是 00 后,没有学龄前就会用 iPad,但我仍自认是互联网原住民,我深深感谢互联网带给我的所有的便利,因网络学会的各种技能,获取的所有知识。

但我越来越觉得,互联网超快速迭代的信息带给我的负面影响已经超出我所获益的。

也许只是我自身现阶段的感受:对我来说,互联网快把我淹没。不仅是我的眼睛、耳朵,还有我的头脑。当我连上网的时候,我所思考的内容并不是我自己主导的,而是不由自主的,被熟知目标用户画像的标题、算法控制永远也刷不完的瀑布流、美好的设计畅快的体验营造的沉浸感,包裹着我,牵着我走,所有商业公司都在抢占我的注意力。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点开这些,但是我会点开。

而现在我厌倦了这一切。我意识到,即使我写了只有短短几篇文章,但仅有的这几篇,基本都是在我 “离线” 的时候才会去思考的,我不禁好奇,有没有可能是我时时刻刻 keep online, 使我永远都好奇别人,而对贫乏的自己毫无兴趣。当我离线时,哪怕是蹲马桶忘了带手机,都是一个契机促使我思考自身,让我有一个片刻喘息,了解我自己。

作为往日的互联网大拥趸,可能我矫枉过正了。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,但现在我清楚我不想要什么。

疫情期间,原本保持的早睡早起习惯被打破了,每天凌晨 2,3 点钟睡,10,11 点钟起。昨天早上刷着微博看到一个 TED, 提到如果晚上没有好好睡觉,会导致脑脊液没有办法清除脑部细胞废物。于是过了这么久终于深刻意识到要解决睡眠问题。

按照我的习惯是先看两本相关的深度研究的书籍,再慢慢的改善。但是这次想早点见效。书也不读了,按着书名《睡眠革命》去 b 站找解读版,把精华内容先提取了。还去知乎也看了褪黑素的文章,虽然没有吃,但是文中也有很多观点很有帮助——为备忘把链接也放在文末。

总之,看完所有这些,我对比着自己的坏习惯,把能用上的观点结合,做了一份总结如下

  1. 睡不着,大部分原因是之前不想睡觉,躺下开始睡时已经 1,2 点了。
  2. 首要解决的就是不想睡觉的问题。不论是看别人成功的睡眠方法给自己做心里暗示也好,看大脑清理垃圾的原理让自己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也好,总之让自己做到 10 点半-11 点就躺下睡觉,并关闭一切电子产品。蓝光会推迟产生褪黑素,无限延长入睡时间。
  3. 躺下不要胡思乱想了,尽量多放空,冥想。专注腹部呼吸或者感受人中的气息,保持时间越久越好。
  4. 白天一整天不要所有时间都在电脑手机上,睡前自然而然觉得浪费时间而失落,幸福感和掌控感会降低。白天看看书。如果是单纯为了睡前入眠,还可以最好是睡前一个小时就停下别的只看枯燥一点的教科书
  5. 比起起床时咬咬牙还能坐起来,睡前睡不着的几个小时受到的折磨,要大得多。如果以上几点能坚持一段时间,起床应该不是个问题了。
  6. 起床时间可以按照 R90 原则。从睡觉时间 +1.5*6=7.5 个小时。比如 11 点上床,11 点半睡着,7 点醒。

写完上面这些,第一天实践结果

晚上 10 点多告诉自己一小时后到要进入睡眠状态,把灯调成暖光,开始看物理教科书。如愿 11 点就困早早躺下了(全程一直没有碰过手机)。

不过入睡花了挺长时间,看书累计的困意神奇地一上床就消失了一半。有走神儿的倾向,还是强迫自己专注呼吸,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胡思乱想上。不知多久还是睡着了。

但是半夜有醒过来(以前不会),不知道几点,不想看手机。对此我不担心,按照看的那篇褪黑素文章的理论,身体习惯了 2,3 点晚睡。所以一时突然 11 点睡,有点切换不过来。

早上 9 点自然醒,不过没有立刻起床,睡到 10 又醒。这里没有实践 R90 的方法,主要是入睡时间长,不知道具体睡着的时间,不能推算合理起床时间。但是醒来状态特别好,非常清醒也不累(此刻早上更新博客即是明证)。

第二天实践结果

因为一点小事,耽误了半小时,11点才躺下,花了很久入睡(感觉至少一个小时,没看手机)。早上8点半自然醒,9点起床。

参考信息:

  1. [b站] [TED演讲]没睡好的人,脑子里都是垃圾
    [文字版]
  2. [b站] 99.9%的人都不知道正确地睡觉?|《睡眠革命》
  3. [b站] 教你拥有“完美”睡眠 | R90睡眠法 | 该不该午睡?
  4. [知乎] 褪黑素的副作用有哪些?

我把墨墨不仅当作背单词,而且是激活被动词汇变成主动词汇的工具。

何为被动词汇,就是遇见了认识,但是不遇见没有能力主动使用的单词。

所以复习时有两种情况,哪怕我能记起它的意思,但我不会点“认识”:

  1. 不能瞬间反应单词意思的,即还需要几秒钟回想的。
  2. 不能反应该在什么情境下使用的,即不能结合上下文使用的。

举个例子,"inner",听到的瞬间我就反应它的意思是"内部的",但是我不能下意识的想起来它具体是怎么使用,和"inside"以及"internal"如何区分。我会点“模糊”,然后回过头来看例句,例句不能让我区分的我再去看柯林斯词典。

说起来好像觉得很费劲,但其实过程很快。在"inner"这个例子里,我看了一眼有两个例句"the inner feeings"、"the lable is in the inner side of the box",只看两句中的"innner feelings"和"inner side"就已经足够我在脑海中建立对"inner"的大概印象了,可以背下一个词了。剩下的就让印象在脑海中自己慢慢生长就够了。

由此可见,虽然一开始早就能反应"inner"是“内部的”,但是只有单薄的中文词对应,并不足以让你真的会用英文词。所以我追求的“会了”不是如何翻译,而是如何使用。因此虽然有些单词我背时回想不起它的中文意思,但我能体会它描述的概念或情形是怎样的,我也认为自己是“会了”。比如"Renaissance",有时我不能立马回想起来它对应的中文词是“文艺复兴”,但是我完全明确这个词对应的是这个事件,因此我会点“认识”。

还有一点,复习时我是不看屏幕,只听声音的。因为我自己听力很差,很多被动单词尤其弱在听力上,所以复习时主动切断单词的视觉联系,避免一些常见词背时觉得自己“早就会”的错觉。

我们总喜欢教别人做事,教别人做人。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,给正确的建议实在太容易了。

正确的建议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做。但是真的做,太难,要花时间、花精力,要努力、勤奋、坚持。而你教别人的时候,你可以直接说,你要这样,要那样。你说的永远都是正确的。别人根本没有办法能反驳你。

你说,不要去想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,专注在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上,细枝末节等到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再去做也不迟。效率最重要,机会成本最重要。

但是这时候去做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,是多么大的诱惑啊,它既可以让你得到正在努力的幻觉,它又容易做到,还不费力气。

如果真的那么会教人的话,还是教教自己吧。把自己想象成被教的那个人,问问自己现在在做哪些容易的事情,而不是你想逃避、想退缩的正确的事情。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